“賬號十條”讓網絡在規矩中得自由
繼去年的“微信十條”后,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4日對外發布《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》。該規定被稱為“賬號十條”,要求網民在賬號名稱、頭像和簡介等注冊信息中不得出現違法和不良信息,規定自3月1日施行。(2月4日新華網) 在互聯網世界,我們創造了很多奇跡。發展速度第一,網民規模第一,人均上網時間世界前列……這些巨大成就仍人稱奇,但其背后卻隱藏著一絲隱憂,其中主要的一個隱患就是帳號的使用。 上過網的人都知道,網絡上的帳號只有你想不到,沒有網友做不到的。在某個不知名的論壇,你可能會在某個顯眼的位置發現俄羅斯總統“普京”在大肆宣傳中國文化的魅力,在一個微博上可能還有一個叫“中南?!钡木W友在講述“狼來了”的故事……如此種種,很多掛著“羊頭”的網民卻做著其它買賣,網絡生態在匿名狀態下亂象叢生。 網絡帳號不規范會產生很多不良的社會影響。一個是固化思維,在現實生活里讀報時,看到“普京”二字,我們可能就會聯想到俄羅斯,還有西方世界,而在網絡世界里,“普京”擔當著不一樣的角色,作為一個西方大國的領導人,他可能會把中國文化講得頭頭是道,于是對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來說,這可能是一種誤導,有可能會顛倒他們的世界觀和認知。二是渾水摸魚,帳號泛濫可能會導致一些別有用心的網民混淆視聽,把真的說成假的,把假的說成真的,反正沒有人去核實情況,或者是網絡監管人對于這些情況核實比較困難,不愿意去核實,于是就放縱了網絡虛假等不良信息的泛濫,對建立良好的絡生態極其不利。 “帳號十條”的出臺是一個積極的信號,它既是規范,又給網民足夠的自由。按照“后臺實名、前臺自愿”的原則,加強對網絡的實體的監管,強化實名注冊的方式,讓網絡使用者對自己的言行有所收斂,能起到警示和監督的作用,這是規范作用。另外,“帳號十條”并不是死規定,而是對于網名并沒有過多的干預,起名空間仍然沒有被過多的壓縮。另外,它還因為網民對于帳號使用的收斂而產生積極意義,很多人再也不用受到虛假等不良信息的侵擾,看似因為規矩而剝奪了自由,其實是保護了更大的自由。 “帳號十條”是向網民立規,正常的網絡使用者并不會因此而被束手束腳,而不法分子將會因此而收斂行為,這反倒減少了甄別信息真偽的時間,給予大部分網民以更大的互聯網空間。 |